曾有個急于致富的美國青年在一次聚會上,偶遇了美國最著名的投資家、億萬富翁巴菲特。年輕人一看機不可失,就斗膽上前求教:“巴菲特先生,像我這樣的年輕人,在美國入哪一行賺錢最多最快呢?”巴菲特笑笑說:“很多聰明的年輕人都問我這個問題,我只能一只手捏著鼻子,另一只手指向華爾街?!?/p>
巴菲特雖然不喜歡華爾街的“銅臭味”,但他不得不承認(rèn),進入華爾街是實現(xiàn)發(fā)財夢的最佳途徑之一。盡管眼下經(jīng)濟危機還在繼續(xù),浩浩蕩蕩的占領(lǐng)運動也曾席卷全球,但紐約曼哈頓島南端的這條小街道,仍然像個大的磁場,不斷吸引著全世界的精英前去一試身手,其中自然不乏華人追夢者。
華爾街人吃的是青春飯
華爾街控制著世界上至少過半的金錢,它所導(dǎo)演的悲劇、喜劇、丑劇和鬧劇,既與國際風(fēng)云相連,也與每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(guān)。
金融危機下的大規(guī)模裁員,加上美國金融監(jiān)管的壓力不斷加大,實際上美國銀行的成本壓力非常高,尤其是如今全球的監(jiān)管機構(gòu)要求資本充足水平要提高,包括像美國的花旗銀行、摩根大通等,它們最高的資本附加費用大概要提高到2.5%。這使他們不得不從多方面縮減成本,保住利潤,縮減薪酬。
以上這些信息不禁讓人們心生疑問:熊市當(dāng)?shù)?,華爾街是否風(fēng)光不再?
記者在采訪中發(fā)現(xiàn),盡管總體薪酬水平可能會下滑,但華爾街金融業(yè)者的薪酬仍令多數(shù)普通員工望塵莫及。華爾街員工一年能賺取10萬到100萬美元不等的基本工資,而且他們的多數(shù)薪酬將來自年末的一次性獎金。
華人聰明、數(shù)學(xué)成績好,很容易在華爾街找到機會。在華爾街從事金融的華人可用成千上萬來形容,有的人甚至在四大證券公司里位居高位,掌管著上百億美元的資金。但從整體上來看,目前絕大多數(shù)華人還是從事金融分析、資料統(tǒng)計、評估等“定量分析”工作,他們的角色多是配角,只是提供咨詢報告,能真正進入決策層的實屬鳳毛麟角。
郭杰剛到紐約時只是租了個小小的公寓。有多小?相當(dāng)于上海的老式一室戶。那時候,家里只有一桌一椅和一部電腦。因為買不起床,他晚上就睡地板,平時惟一的消遣就是去健身房練舉重。2007年進入華爾街的一家證券公司工作,在2008年的裁員潮中保住了飯碗,現(xiàn)在的他已住進曼哈頓豪華公寓,在歐洲訂做了成套的家具,而且銀行賬戶里也多了700萬美元的存款,但他覺得自己的生活質(zhì)量卻不如從前。
“我每天最多睡4個小時,床再高級也沒用,平時根本沒有健身的時間。”郭杰回憶道,工作最瘋狂的時候,有整整兩年,他周一到周五在公司作股票交易,周五晚上坐飛機去拉斯維加斯,在賭場里連賭48小時,周日再坐夜間航班回紐約,下飛機后直奔辦公室,開始又一周緊張的工作。“當(dāng)時處在一種極度興奮的狀態(tài)中,金錢的冒險成了一種戒不掉的毒癮?,F(xiàn)在回憶起來,完全不是正常人的生活?!?/p>
巨大的壓力是華爾街人干活不要命的一個原因。他們中多數(shù)人都是抱著“干20年賺夠一輩子的錢,然后離開逍遙”的想法,其實這樣的想法并不是出于對自己意志的鼓勵,而是源于華爾街比任何地方都懂得優(yōu)勝劣汰的法則。
“走進華爾街的任何一家公司,你都看不到50歲以上的人?!惫苷f:“華爾街人吃的是青春飯,這里的工作人員都是25到40歲的生力軍?!比A爾街的工作實在是“苦其心智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”,
干到40歲的時候,多數(shù)人就已經(jīng)燈枯油盡,無以為繼了。
華人精英喜歡單干
在匯聚世界精英的華爾街流傳這樣一種說法:一個印度人做了頭兒,第二年他手下全是印度人;一個中國人當(dāng)了頭兒,第二年他周圍就剩他自己了。
自2000年以來,印度已經(jīng)成為美國信息技術(shù)業(yè)最大的承包國。華爾街各大公司將大量的職位遷移到了印度,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生產(chǎn)成本。特別是在過去的兩三年間,這種趨勢更是愈演愈烈,勢不可擋。
印度人能立足于華爾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。這種團隊精神特別體現(xiàn)在善于利用傳、幫、帶上面,說得夸張一點兒,真有些兵團作戰(zhàn)的感覺。
據(jù)華人李汶觀察,在美國的印度技術(shù)人員,通常是一個業(yè)務(wù)高手先把活兒承攬下來,然后再招聘兩個新手;高手分配活計給新手做,新手一兩年后出頭,然后出去再帶新人,逐漸把其他族裔的員工排擠出這個行業(yè)。
更重要的是,印度人不甘心只做技術(shù)員工,他們的眼睛還會緊緊地盯住管理階層。一旦當(dāng)上經(jīng)理,他們就有雇人的權(quán)力,這樣用不了多久,他的下級便全是印度人了?,F(xiàn)在,華爾街的每個房間里幾乎都看得見印度人,有的公司食堂里居然開始提供印度餐。難怪華爾街會流傳本段開頭這樣說法。
印度人崇尚“團隊合作”,中國人則偏愛“單打獨斗”。
華裔李汶幾年前到美洲銀行上班之前,花旗銀行證券部剛好也要招人,安排她去面談的獵頭是個韓裔美國人。他興致勃勃地介紹道:“你要去的那個組,頭兒也是中國人,博士,水平相當(dāng)高。加上你們背景相似,都是從中國來的,你的資歷也符合他們的標(biāo)準(zhǔn)……”言外之意是:如果我實力到位,中國人總會幫中國人的,他這筆生意是穩(wěn)拿了。
“帶著他的鼓勵,我信心滿滿地踏進了花旗銀行的大門。第一輪和我面談的是3位銀行的組員,其中還有一個中國人,都對我印象不錯。這下獵頭興致更高了,立刻安排我去見那位博士組長。 ”李汶說。
第二次去花旗時,李汶早到了15分鐘,在會客室坐得有些不耐煩,便伸出頭四下張望,剛好發(fā)現(xiàn)那位華人博士組長過來沖咖啡??吹绞煜さ拿婵祝质峭耐N,她趕忙跨上一步想同他套近乎。不料對方看到我就像見了鬼似的,立刻慌里慌張地躲開了。“莫名其妙?!崩钽氩恢腊l(fā)生了什么。
“那天晚上我一直等著獵頭的消息,然而電話卻沒有如期而至。次日中午手機終于響了,只聽獵頭氣惱地說道:‘我真搞不懂你們中國人,簡直太奇怪了!明明你最適合那個位置,博士偏說不合適。我逼問了半天,竟然是因為顧忌到如果手下再聘用一位中國人,有抱團兒的嫌疑。你說這算什么理由?’”對于這樣的結(jié)果,李汶覺得很無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