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在拉斯維加斯投資12間舊公寓出租的周姓華人房東,以租金收入供兩個兒子念牙醫(yī)系,為了多一間房租收入,寧可委屈自己蝸居在公寓洗衣房內(nèi)。其實在海外孤身打拼的華人,即便買了獨立屋,也有不少人在自家屋宅做起“蝸居房東”,自己住客廳或車庫,以房間出租的租金收入補貼日常開銷。
早年赴美曾在阿罕布拉市一處集合住宅分租一間臥室的袁先生說,當時華裔房東將三個臥室,全部以400至500元不等價格分租出去,自己卻常年蝸居在一樓客廳里,睡的是一張可折迭沙發(fā)床。袁先生說,房東曾透露,該處集合住宅成交價格約30余萬元,但以房東從事服務業(yè)的收入,每月要從收入中支付1500元房貸顯然吃力,但每月有近1400元現(xiàn)金房租收入,“以租還貸”,房東的還貸壓力就解決了。
此后袁先生與房東聊天,才知原來房東在買房前住了多年公寓,同樣將所有臥室分租出去,自己做了多年“客廳二房東”,終于攢出買房頭款?!皝砻绹甓?,住了十年多的客廳,才把一套房子供出來”。袁先生表示,等自己買房后,或許也會效法這位房東,雖然“委屈自己”,但還貸壓力畢竟減輕許多。
2009年美國景氣持續(xù)低迷,失業(yè)率節(jié)節(jié)攀升,家住圣蓋博谷東區(qū)的楊先生遭公司裁員,一家四口失去了唯一收入來源,但所住的三臥獨棟房還需還貸,一起被裁的美國同事有人開始掛牌售屋,更糟糕的已在等待銀行法拍,而幸好華人向來有儲蓄習慣,讓楊先生一家仍能維持一陣子開銷。
但坐吃山空畢竟非長久之計,楊先生與太太商量后決定房間招租,招到第一位房客后,租金收入相比房貸仍是杯水車薪。抱著“一個也是租,兩個也是租”的想法,夫妻倆干脆把孩子的房間也騰出來租出去,四口人擠在200多平方呎的一間臥室,楊先生自嘲“辛辛苦苦十幾年,一夜回到解放前”。
雖然居住質(zhì)量顯著下降,但兩份租金讓楊先生感到略微輕松。數(shù)月后楊先生成功實現(xiàn)“再就業(yè)”,但夫妻不打算收回出租房屋。楊先生說,和房客簽有租約固然是因素之一,但更重要的還是希望以租金補貼日常開銷,“盡量多存點錢傍身,人在美國漂,遇到什么事都只能靠自己”。
住客廳、擠房睡,華人房東“沒有最蝸,只有更蝸”,有房東甚至自己或讓親人住在屋宅地下室、車庫,以求屋內(nèi)可出租空間“最大化”。曾在東部居住的華人Branda透露,遇過一位華人房東在房價不菲的華盛頓地區(qū)擁有兩套連排屋(row house),屋子樓上樓下被分割為四個公寓單位出租,每個單位有大小三間臥室,每間屋子月租在780至900元。但Branda交房租時才發(fā)現(xiàn),房東夫婦住在其中一套連排屋的地下室,令人難以置信,不知情者甚至會以為他們是赴美不久經(jīng)濟拮據(jù)的新移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