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份針對美國北達科他州狄克森州立大學的審計報告發(fā)現(xiàn),自2003年開始,該校410名拿到學位的外國學生中,只有10個人真正完成了所有必修課程。審計報告指出,這些學生大多數(shù)是中國人,也有一些來自俄羅斯。
從上述描述不難看出,這所狄克森州立大學正是網(wǎng)民口中的“野雞大學”。其實,錢鐘書先生早在其小說《圍城》里就對這類大學進行了冷嘲熱諷,然而,小說主人公方鴻漸所上的“克萊登大學”如今已呈產(chǎn)業(yè)化經(jīng)營之勢。不止美國“野雞大學”大做生意,翻查以往的新聞發(fā)現(xiàn),法國、英國、新加坡等國都有面向中國留學生的“文憑工廠”。那么,為什么這些海外的“文憑工廠”能夠如此輕易地賺取中國人口袋里錢的呢?
所謂有需求才有市場,中國普通家長和留學生對于“洋文憑”的盲目信仰可能只是硬幣的一面,另一方面,一些“知假買假”的“剛需”才是“文憑工廠”賴以生存的“堅強后盾”。
前一段時間,“打假斗士”方舟子在微博上指證“打工皇帝”唐駿學歷造假,稱其所謂西太平洋大學博士學位證書,實為不折不扣的“野雞大學”文憑。一石激起千層浪,對于名人學歷造假的質(zhì)疑也由此掀開帷幕。也有一種聲音表示,唐駿們的經(jīng)歷證明,學歷并不重要,然而,這就使事情陷入了一種悖論,既然不重要,唐先生何苦要披一身“雞皮”呢?
不能否認的是,在時下中國社會,尤其是官場上,文憑就是敲門磚,一紙不知所云的海外文憑成為眾多公務員、官員及職場精英們的晉升砝碼。正因如此,不管是社會各界還是政府官員都對國外文憑趨之若鶩,更不惜重金購買。
問題的另一個關鍵在于,在現(xiàn)有的制度下,利用假文憑謀取利益的風險幾乎為零。由此看來,這似乎是一個“雙贏”的游戲。那么真正的輸家是誰?是徘徊在“游戲規(guī)則”之外的蕓蕓眾生?是被瓜分的社會資源?還是整個社會的信任度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