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于把孩子送到國外,有家長自嘲:別人的孩子考上一本、二本或者三本,自己的孩子不爭氣,只好上“血本”:出國留學!《圍城》的主人公方鴻漸,背負家人厚望,“留洋”四年,卻花著長輩的銀元,隨便聽了幾門功課,臨回國時,花錢買了個克萊登大學的博士文憑。這是文學作品中的滑稽形象。
最近幾年,中國出現(xiàn)了壯觀“留學潮”。在這股大潮中,方鴻漸的故事屢屢真實上演,“野雞大學”、“假文憑事件”被頻繁曝光。
專家指出,海外“文憑工廠”泛濫,源于有的學生無法達到海外高校正常的入學要求,只好鋌而走險選擇違規(guī)渠道;有的學生出去后,由于語言、生活習慣等原因,不愿勞神費力學習,最后花錢買文憑了事。此外,有的海外大學借鑒了中國“教育產(chǎn)業(yè)化”的理念,看中的本來就是中國留學生的錢包而已。
于是,一些大學造假,少數(shù)留學生也參與造假。
于是,“鍍金”變“鍍銅”,“鳳凰”變“野雞”,“海龜”變“海帶”。
國門開放,經(jīng)濟發(fā)展,有一定經(jīng)濟實力的家庭選擇將孩子送到國外讀書,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體現(xiàn)。對個人來說,出國門,開眼界,如果立志學有所長,更是難得的機會。如果沒有正確的動機,不僅浪費錢財,荒廢青春,也必然會加大留學的風險。(陳邊)